金瓜石祈堂跤巷子內是我出生的地點,不過,我十四歲就離開金瓜石,至於娘家的人於六十年代搬到外地居住。對於七十年代的祈堂跤近況,可以說是一無所知,不過,這塊「銅山社區簡介」碑文,日期是在七十九年仲秋,兩者日期相差只有兩年,可為七十年代的銅山里狀況為憑證:

   『銅 山 里 社 區 簡 介

    本社區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,継瓜山、石山、三安、新山社區之後,為地發最遲開發之社區。所謂前修未逮,後出轉精,料想本社區開發之成果,其輝煌蓋可想見也。

      本里俗稱祈堂腳,緣於擁有一座百年聖廟勸濟堂,又稱祈堂廟之故也。昔時乃金瓜石之精華區,固有金瓜石銀座之雅稱。擁有居民六千餘人,人群接蹱磨肩於途 ,商肆店舖林立於旁,舉凡西醫医院,中醫藥舖,雜貨店、鐘錶店、布店、服裝店,製餅店,製冰冷飲店、理髮院、牛肉店猪肉店,酒家,餐飲店,農會... ...等民生設施,一應俱全,不亞都巿,熱鬧震天。且民風淳樸,手韓熙雍穆,何殊人間仙境世外桃源。

     然而滄桑雅辱,世事易遷,首因居民賴以維生台金公司,以經營不善,礦脈枯竭,而以七十一年實施裁員,繼於七十六年三月卅一日結束採礦。復因八十一年十月八日,有廿十一戶住屋,於一夜之間盡付祝融,七十六年十月廿五日琳恩強颱過境,山洪推毀十三戶住家,本社區遭此駢臻天災人禍,遂遽趨搖落。里民紛紛遷徒他鄉,叧謀生計,至今僅一五七戶,未及繁盛時期之十分之一,誠令人慨嘆無既 !

     而今,幸蒙政府德政,准予闢建為新社區,佳冀里秉閑之人,皆能秉持愛鄉情懷, 戮力同建枌榆,整頓廢壘殘墟,一新家園風貌,俾能享受清淨幽雅之生活環境以成為新時代之健全國民,何其欣幸也哉。

         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仲秋    銅山社區理事會謹誌』

524.jpg

 

     這一年西元1990年,同年,艾華士所寫的萬歲,你混蛋!英文版出版,1991年年11月,艾華士在台北舉行一個紀念會。1997年5月在此舉行追思儀式。與會者一致提議設立紀念碑,以紀念曾在此地及島上其他戰俘營歷經折磨的戰俘們。

     戰俘紀念碑於1997年11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,並有三位當年的戰俘來台參加。

 『戰 俘 營 遺 址

      二次大戰期間,金瓜石仍在日本的統治管轄之中,日人為急速開金礦,將擄獲之戰俘送往金瓜石從事開礦工作。

       民國三十一年冬天,日本將在南洋戰場上擄獲的美國盟軍大約有五百人,送往金瓜石集中營,也就是位於金瓜石國小的後山山谷平台,當地人稱鼻樑高聳的白毛戰俘為「阿督仔」或「督鼻仔」,稱他們所住的戰俘營為「督鼻寮」。日逼迫戰俘從事礦道開鑿之工作,將戰俘集中於現六坑坑道之中,逼迫從事採礦工作。戰俘苦不堪言,初期戰俘是從工寮跑步入坑,後來,日本皇軍為避免戰俘逃跑,於戰俘營中鑿通叧一隧道直通六坑,以便戰俘直接通往六坑。從此金瓜石百姓及礦工便不相見戰俘通行於礦場之中,當年許多盟軍戰俘因不適亞洲水土,或坑內遭受意外,而客死他鄉,日本人將死亡之戰俘裝木板箱中埋葬於新山里公墓,現仍可尋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台北縣政府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瑞芳鎮公所 製 』

 

45555.jpg

 

       這張照片取自「戰時的故事」影片,照片中的房屋就是祈堂老街,圖中的河流就是內九份溪,過了橋後沿著山坡往上走,就可看到戰俘營營區一號門。戰俘營戰俘人數將近千人,以世居祈堂跤數代自許的居民,若說對這段史實一無所知,没人會相信!

戰時的故事祈堂老街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山城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