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來慚愧,直到現在;我才敢說:「話我故鄉」系列;正『登 

堂入室』.這段時間,拿到曾任祈堂廟住持十多年的林明朝先生

 

著「肇英遺詠,」;還有 鄭老師贈送的「金瓜石鑛山史蹟

金泉寺 (金瓜石寺)沿革」.這兩本書的作者,居住鑛山一

甲子 有餘~ 山城的人/事/物,可以說是:瞭若指掌.書中

錄,全是 作者親身經歷;並且加上照片作為佐證.可靠性

相當 高.   

 

     

 

   當年,為温州人骸罈核對登錄資料工作者;共有三人. 鄭老

 

其中的一位,叧外兩位則是: 李振興 先生 和童光明 先生.

 

中的『金泉寺寄存骨骸清查名冊~部份往生者家鄉地址』,全是第

 

資料,可以說是相當珍貴.在取得鄭老師點頭同意後~轉載

 

書中部份內容;讓大家對山城的金泉寺的過去,有進一步的瞭

 

 

 

 

   

 

 

金瓜石温州人的遷入

 

 

   金瓜石本山露頭(大金瓜)被發現有金脈,就有淘金客集結淘金.

本山露頭日本田中組取得金石採礦權,初期採礦從本山露頭(俗

稱石尾),湧入各地前來謀生的人,人口因而急速增加,居民有

 

一百多戶,集結一個部落,曾經是輝煌熱鬧的山村,擁有多家的

 

商店,而且以天然的大石頭作屋頂,大石頭下的廣地建為調進

 

所.一棟很特殊的建築物,有苦力頭經營的苦力頭店仔,都設立

 

於本山露頭,原尚餘留有石頭屋外牆,民國六十九年台金露天開

 

採,展開表土被埋,現尚可看石頭頂部.金瓜石勸濟堂(祈堂

 

廟)就發源於石尾,後來因採礦拓展,才遷移“石腳”(金瓜石

 

本山之下).最後遷於現址建廟.

 

  註:調進所俗稱酒保(供應部),工人購物賒賬時,必須先

 

經調閱出勤工作情況後,再核給賒賬金額.

 

  田中組及後宮時期,金瓜石就有小部份的大陸苦力,飄洋過

 

海,到金瓜石討生活.我們稱為「唐山人」。家母曾說過:住在

 

我家隔壁的唐山阿婆,初到台灣時,看到天頂圓圓的月亮說:唐

 

山的月亮像木梳(半圓型如梳樣),台灣的月亮像斗笠(圓圓的

 

狀),從這段有趣的對話,知道唐山阿婆從大陸出發時,是在

 

曆上旬~月缺的時候,到達台灣時,已是農曆的十五,或十六

 

~月正圓的時候.這段路程,花了五.六天的時間。由此可以

 

出~阿婆的故鄉老家~離城鎮很遠的村莊,鄉下地方,交通

 

便.出門時,皆以步行為主。從唐山到台灣,就算披星戴月趕路~也要五、天之久.

 

  .當年.黃仁祥承接苦力頭初期,苦力大都是從鄰村招募,但

 

到農忙時期,找不到苦力,黃仁祥就新勞吳忠,到大陸召募

 

百多名苦力來台.   

 

  日本礦業承購金瓜石全部礦權,於昭和八年(一九三三年)

 

 

投入巨額資金,積極擴充設備,增加生產,因此採礦工人嚴重缺

 

乏,派人到大陸沿海地區招募苦力.這些苦力大都是温州人,其

 

福州人,日本礦業在金瓜石祈堂廟(勸濟堂),右前下方,

 

銅山社區公園的位置,興建拾棟工寮給這些苦力居住.我們

 

「温州寮」.也有部份苦力,攜帶家眷~一起住在工寮裡.

 

這些苦力過的生活,跟鄉下人家一樣.三頓十分簡單,只求能

 

飽腹.衣著粗陋,一副懶散樣,平常又不注重環境衛生,工寮

 

外是:一片亂.因此,金瓜石老一輩的長者,如遇到不注重環

 

衛生或穿著懶散的人,都用「温州」形容.由於時代的改

 

變,生活環境品質提高,「温州」的俗語漸消失,成為歷史.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金瓜石温州寮原來位置,在民國三十一年十一月.從南洋被

 

俘的英國戰俘,俗稱(硺鼻仔寮).温州寮遷移現在茶壼山下,有

 

棟白色的棟房位置,新建三階層六棟的温州寮,光復後,最底溪

 

邊二棟為工人單身宿舍,上二層四棟為工人眷屬宿舍.台金公司

 

結束後,人口外遷而消失.其實温州人不僅位在前述的温州寮,

 

在金瓜石石尾(本山露頭)往樹梅的山谷位置,也建有兩棟的工

 

寮,給福州人及温州人住的宿舍,我們稱為「大寮」,現仍有房

 

屋的遺跡,但被雜草樹叢所掩蓋,我們以大寮的上棟稱為頂寮,

 

是温州人住的宿舍,管理員黃燦瑞,光復後為台金公司的老監

 

工.下是福州人住的宿舍,管員福州人鄭依八,光復後遷居

 

 

水湳洞經商.當時,每棟大寮,居住人數有三.四十人之多.   

 

     當時,這些從大陸來的勞工,大都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莊稼人.

 

勞力討生活.在礦坑工作,雖工資微薄,但比起其他的地方

高,也比家鄉的工資好.只要打拚工作,再加上省吃儉用.每月

 

可節蓄三分之二的工資寄回家鄉,改善厝內的生活.因此,再苦

 

的工作,他們都願意幹.家母曾說:當時我們住在石尾,家裡有

 

福州人及温州人二十幾人,在家裡包伙,而只包飯食,用菜各自

 

準備.包伙每月收四斗米,當時折價約4.8元,而他們的工資每天

 

0.7元.加上加班,每個月可積蓄三十幾元.吃飯時,他們自己準

 

備的菜,當時是最便宜的食物及最容易保存的食品:鹹鰱魚.鹹

 

温魚.海蜇皮.黃蘿蔔乾等等,這些食品.都是貧苦的人家所吃

 

的食物,但現在郤變成山珍海味,有錢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.有

 

時候,没有菜~剝一瓣橘子就扒幾口飯,唏哩呼嚕就扒了好幾碗

 

的飯,由於伙食過份節儉,營養不良,加上做的都是:粗工重活

 

的工作,體力大量透支,很容易罹患礦工病.但也有例外,有位

 

叫來興的温州人.他很注重吃,講究吃的,對穿著及外表很隨

 

便,成為我們的俗語:「來興顧吃,無顧身」.來形容一個人只

 

顧吃好的,而不顧穿著的人 

 

  温州人初到金瓜石,大部份都在坑外,從事重勞力及雜務工

 

作.有少數是技術性的工作,例如泥水工.木工.打石頭切麻尾

 

石堡坎等工作,金瓜石現在麻尾石堡嵌,大部份是温州人所作的

 

工程.由於坑外的工作,工資比少.很多人為想多賺錢,寄回

 

家,就轉任坑內採礦工作,或是想辦法轉作風鑽工的工作.風鑽

 

工是技術性的工作,為採礦第一線工作者,容易發生意外,尤其

 

當時没有工業安全衛生的保護,危險性相當高,風鑽機的設備是

 

式, 操作時,震動力十分強大,發動時~碎石礦屑四濺~油氣

 

在空中飄浮.空氣混沌~伸手不見五指.而這些塵灰皆被吸入肺

 

部;無法排洩體外.累積到某個程度(依個人體質情況),就是

 

『塵肺病』又名礦工病.出現呼吸困難~氣喘不已的現象~

 

  這些担任風鑽工工作的苦力,只要作三.五年之後,一個個

 

罹患礦工病「矽肺症」.身體再粗勇的苦力,仍然無法倖免.後

 

來中日戰爭,大交通斷阻~無法回鄉.得了礦工病的苦力,獨

 

自躺在床上......無人照顧,加上憶鄉思親心切;病情越來越嚴重,

 

終告不治,魂斷異鄉 . 後事均由同事同鄉代為處理,骨存在

 

泉寺,等待故鄉的親人~來認領安葬.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山城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